Menu
CBA直播
NBA直播
欧冠杯直播
英超直播
意甲直播
西甲直播
德甲直播
法甲直播
中超直播
jrs直播!24直播网【闪星】提供NBA赛事的免费无插件直播,jrs低调看高清直播,让您随时随地免费观看比赛。操作简便、播放稳定,实时解说与动态更新一应俱全,是篮球迷不可错过的观赛选择。

2025年08月28日 打破“不敢”,走向均衡:从中国男篮亚洲杯亚军说起

    篮球新闻





敢秀,敢当

8月18日午夜的男篮亚洲杯决赛,中国男篮面对13年未胜的苦主澳大利亚男篮。自2017年澳大利亚男篮加入亚洲杯以来一败难求,此前半决赛又碾压性击败男篮另一老对手伊朗,因此赛前各界普遍看好澳大利亚而不看好中国男篮。

决赛打响,情况出人意料,中国男篮一路压着澳大利亚打,每次澳大利亚追近、打平,马上又有人站出来表现,重新拉开比分,令人直呼过瘾,完全不见了以往中国男篮一逆风就慌里慌张、畏首畏尾的样子。

场上球员个个敢打敢拼,尤其后卫线,普遍年轻,国际赛场上名不见经传,但敢投敢传,敢在强敌面前持球、突破、做动作,一改以往中国后卫带球过半场都令人胆战心惊的尴尬。

随之,“魔球化”(强调三分和篮下进攻)、挡拆效率、转换进攻的数据都很亮眼,超过40%的三分命中率高居赛会第一。与澳大利亚的决战时刻,要不是最后几个三分、直接就是最后一投的机会没把握住,绝杀夺冠的高光也许真要来临。

这些,在以往二十多年的中国男篮身上都是少见的。中国男篮在国际赛场向来强调“(身)高(体型)大上(吊内线)”,围绕内线展开进攻,后卫的主要任务倾向于过半场、压节奏、找内线、趁机突施几个冷箭,偶尔来个精彩突破,都跟过年似的。所以像郭艾伦这种敢秀、敢做动作、强运球的后卫,一度显得挺不合时宜,倍感压抑,“生不逢时”。

这种风格,凭借高大内线、锋线,以及相比不错的后卫体型优势,以往在亚洲基本横着走,但每每一碰欧美(以及澳洲)球队,体型、体力优势不再,而后卫线“不敢”的劣势又无限放大,所以十战九败,而且场面基本都不太好看。场场输得明明白白、规规矩矩、老老实实,真让球迷看不到希望。

2017年,随着澳洲所属澳大利亚、新西兰男篮加入亚洲赛事,中国队连“窝里横”的好日子也到头了。这些年中国男篮的面貌就一个词——纠结,不光战绩难看,主教练走马灯似地换,而且各种路数争吵,举棋不定又自我迷失,陷入低谷。

这届中国男篮,星光黯淡,原本不被看好,却让人看到了中国篮球久违的自信和“敢性”——敢想、敢做、敢担当,以及放下身段和包袱的球员们“我命由我不由天”的拼劲、韧性。希望这对中国篮球,乃至中国体育能构成一个精神上的转折。


转折

笔者并非专业人士,但是持续的体育爱好者,打开电脑、手机,基本点开“篮球”“体育”界面,至今也还保持着定期打球的习惯。本文不构成专业解读,但或许可以提供一个客观的第三方论证参考。

如同中国男篮过去十年的“纠结”,自从“上一辈”80后巨星,如姚明、刘翔、李娜等退役后,中国体育界看着热热闹闹,其实已整体陷入“过渡期”很久了。如果说中国男篮总体还守着底线和变革勇气,还处于中间纠结状态,就不得不说说另一个对比——中国足球了。

毫无疑问,中国足球长期在低谷徘徊,而且每一次都觉得是低谷,结果还有下一个低谷。就像股市的大熊市,偶尔一个反弹,刚让人看到点希望,马上就是一顿更致命的下探,令人无望、无语。

国足、职业联赛大致类似,自不需细说,但说转折。这两年的转折也肉眼可见,那就是草根足球的兴起——前有贵州村超,今有城市级苏超、赣超,农民、教师、学生、厨师、小老板们组成的草根球队,纯粹热爱,敢打敢拼,往往令人眼前一亮。各级联赛、国足比赛罕见的马赛回旋、倒钩、单车过人等,看得观众喜笑颜开。

当然,长期以来,中国足球也想过很多办法。比如强化管理,比如不断“重拳整治”,比如职业化、市场化,但结果是,管理层自身时常出问题,职业联赛更加平庸,球员则更加“职业”:拿钱、听话、出工就行,担心受伤、小心翼翼、这不敢那不敢……如此,没有结果也不求过程,不断下探底线,球迷和赞助商流失,自是必然。

总得有人去找出路。既然由上往下的管理积重难返,那不妨来一场由下往上的“革命”。村超不求结果,开心就行,苏超则是既搞过程也“决生死”,立马画风大变。体育赛事,狭路相逢,“敢”是第一,你不敢他不敢,还搞什么体育,打什么比赛。你敢我敢,虽偶尔情绪激动、不够“职业”,但球员、教练、观众命运一体、感同身受,百尺竿头不断前进,自是必然。

想方设法“管理”“整治”“职业表演”,不如放手让万千民众自己去玩、去享受。如此,中国足球,定然有救。


另一个转折并不那么受关注,来自乒乓球。长期霸榜世界第一的国乒球员樊振东,主动联系德国联赛“留洋”,轰动全球乒坛。其中具体原因,网上有诸多分析,这里不细说。这里要说的是他的举动给中国乒乓球的“转折”意义。

如果说中国男篮一直身处一个瓶颈寻求突破,中国足球是不断下探底线直至一场由下而上的“革命”,那么,中国乒乓球则是独处高处且中国特色式的——本来就很优秀了,还要那么卷、持续卷。

此时,由上往下走,而非停留于举国体制和残酷内卷,并不断拉大与他人和外界的差距、“独孤求败”,通过“共同富裕”培养对手、搞活他人,从源头上加强整条生态链的活力,才是一条更优秀的出路。

综上,中国乒乓球由上而下地主动求变,中国篮球重新自我定位、突破瓶颈,中国足球由下而上地“革命”烽火四起,中国体育,“敢”字为先,思想解放,正在注释、并有机会引领这个国家更深层次的时代之变!

走向均衡

近日就有不少媒体夸中国男篮本届赛事的改变,除了精气神的转变,还包括比如一大带四小、魔球化(或小球化)、重三分投射等技战术改变的成功案例。但这些技术改变并非本质,希望中国男篮的持续改变,不要因为本次技战术的相对成功,就走向对应的极端。

事实上,中国男篮本届赛事贯彻小球化的一大直接原因,是内线和锋线主力或受伤或留洋缺席。而决赛最后失利,一大直接原因,也是中国队的一大带四小、小球路数,顶不住澳大利亚体型和能力均衡的锋线群的冲击和篮板争抢。

人家都是明牌,我们则只能赌三分。到最后关头,进了是运气,不进就是体能下降、运气不好,就把最终解释权都交给玄学了。因此,中国男篮决赛表现已算超预期,而澳大利亚男篮多少有些思想和技战术准备不充分之感。

跳脱本次赛事,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,世界篮球变革的趋势,还是——走向均衡。过去十余年,不论NBA(美职篮)还是国际赛场,所谓一大带四小、魔球化的极端,很少实现过夺冠。唯一成功的球队,还是掀起三分浪潮的NBA勇士队,但其根基,不光是历史头号射手库里带动下的全员三分能力,也是其强大锋线支撑。

我们再将眼光拉长,NBA近几十年主流战术变革,从上世纪最后十年的“中锋(+分卫)主导”,到21世纪前十年“大前锋主导”,到此后的“小球化浪潮”,再到“锋线主导”,以及近年隐约出现的“现代中锋(具备投射、支配球能力的中锋)主导”,魔球化只是中间的一小段,且成功的要素并不能轻易复制,勇士队之外,那些简单照搬的球队,离成功都还有相当距离。

相反,与“小球化浪潮”相互穿插的,体型和能力相对均衡的“前锋主导”路线(如詹姆斯、杜兰特、伦纳德等),成功率和可复制性要更强。以及近年开始流行起来的“现代中锋”路线,以约基奇、恩比德、萨博尼斯,以及中国新人杨翰森为代表,当那些身形高大的中锋、内线开始具备后卫、锋线的投射、助攻、突破等均衡能力,对比赛的影响开始变革性地上升。

可见,一招鲜、走极端,操作相对简单(但也很吃球星),见效相对较快,场面相对好看,但都不是变化的根本方向。如同股市涨跌,本质都是真实价值发现及其上下波动、走向均衡——“走向均衡”,才是现代篮球更根本的走向。

当然,“走向均衡”,不是说平均主义,也不是排斥个性、明星,走向平庸。相反,是构建能力均衡的球队,有特点但无太多短板的明星球员。随之,在不存在明显短板的情况下,发掘和促进长板,然后以长带短,实现新一轮的均衡。

其实,不光篮球,大多数团体运动的演变本质,也基本如此。


社会之变

我们的社会之变,亦如此。

在发现和维持经济、社会、文化发展规律之均衡(及其范围)上,不断左右偏移:管控或汲取过多,就自由、放松一段时间;自由、竞争过久,随之的分化、失序过多,又往回拉一些;只要还在均衡范围之内,并且全体社会团结一致,严防极“左”极右,就大可不必左右互掐、一时短见、危言耸听。

我们也要相信,人类总是越来越有见识、聪明,群体记忆也早已形成“区块链”,每一轮的偏左或偏右,调整或激奋,都是新一轮均衡发展的合理过程,并无需过度悲观失望、大呼糟糕透顶。

今日中国之变,不过是过去全社会片面强调速度、数字、负债,以及过度鼓吹自由竞争(包括地方政府)导致的失序、内卷、分化,以及更深刻的文化不自信、思想不敢创新(不敢突破西方“现代化”思想系统)。

个体亦如此。过去,专业、分工、职业化成为个体受教育、发展的方向。放到篮球场,就是中锋、后卫、锋线划分清楚、各司其职,放到职场,就是专业毕业,工作对口,部门、岗位制,技能专业化,最好都能成为专家。

如同世界篮球对传统中锋或魔球主导的淘汰,今天,市场和社会要淘汰的,也是片面强调专业、只会干一件事的“专家”。

比如笔者之前从事的广告行业,战略公司、市场调研公司、广告策划公司、广告设计公司、影视制作公司、公关公司、活动公司……分类明确;广告策划公司内部,策略、策划、文案、客服、设计师(乃至完稿设计师)、视频制作师,分得明明白白;你要一个文案去做客服,要一个设计师去做视频,要一个视频拍摄去做剪辑,对不起,我不会,这个事也不是我该做的……

此前数代人,已靠“专业”获得成功、并牢牢守住。此后新生代,凭借更开放的思维和更综合的技能,正在不断冲击着我们。

另一个现实是,当社会走向均衡,市场追求“既要又要还要”,企业去中间(管理层)化,只会某项专业(或管理)的我们,难道不该被淘汰吗?难道去淘汰更六边形、综合性价比更高、更代表着未来希望的年轻人?

打破“不敢”、走向均衡、重构自己,其实,也是我们多数个体当下转型、求生的必修课!

时代列车轰然驶过,各种变幻眼花缭乱。愿我们都能清醒、心安、勇敢、进步……

No.6510 原创首发文章|作者 刘子


作者:专栏作家,乡村振兴
&县域经济学者,“乡建者小会”发起人
新书《归乡村记》《大地上的中国》努力销售中
个人公号:刘子的自留地。

开白名单 duanyu_H|投稿 tougao99999


欢迎【秦朔